其他

旧书不厌百回读——“博雅大讲堂•浙江大学研究生人文素养提升计划”第二讲顺利进行

2016-05-14 浙大人文学院团委 浙大博雅人文

5月13号下午两点,“博雅大讲堂•浙江大学研究生人文素养提升计划”第二讲《文学经典的多元解读》在玉泉校区如期举行。“博雅大讲堂”是面向全校研究生的系列讲座,在第一场成功举办后,第二讲有幸邀请到楼含松教授,他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,博士生导师,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,兼任浙江省文学学会会长。


讲座伊始,楼老师以自己与文学结缘开场,生动地展示了文学的魅力。因徐迟的报告文学《哥德巴赫猜想》的吸引,在那理工科吃香走俏的年代里,年轻的楼老师毅然选择了中文系,走入了文学研究的殿堂。讲座中,楼老师以诗为媒,对李商隐《锦瑟》、杨万里咏西湖诗作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等名篇进行现场分析解读,指出了品评名作时需要注意的文学特点,对接受文学作品的“题中之义、题外之义和意外之义”做了特别说明。在对比了西方文艺理论中新批评和接受美学对于文本的重视之后,楼老师重点引出了中国传统文论“知人论世”、“以意逆志”的阅读经典方式,进而提出了若要从事文学研究还需从史学、文化和审美三个维度进一步探索的殷切期望。整场讲座,楼老师用风趣的语言,信手拈来的诗句与史实故事,牢牢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,赢得了阵阵掌声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在互动环节,一位六十年代毕业的浙大工科学长,谈及讲座感受,说道:“文学的丰富性,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”,学长用谦逊的态度和精彩的发言赢得了在座同学和老师的热烈掌声,也为本次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



“博雅大讲堂”是由浙江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共同主办,也是第四期“健心”计划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活动之一。讲堂利用浙大人文学科优势,旨在提高全校研究生的人文素养。本期共六讲,每周一讲,由教授、学者从哲学、文学、历史、艺术等角度阐释中国文化内涵,活动持续至六月中旬。


附录:楼含松老师精彩观点

1. 经典就是你初次读它,有一种似曾相识久别重逢的感觉,可以勾起你的记忆、引起你的共鸣的书。

2. 经典蕴含丰富,是解读不尽的,是常读常新的书。

3. 悼亡诗是特定的,你朋友之类的去世不能叫悼亡,它是特指纪念妻子的。

4. 文学作品主要抒发的是单一的思想,是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见解,但是它是用情感的方式,不是我们用科学论文定义的方式去写的。

5. 诗无达诂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